阅读下面的文章,领会第一人称我在文中有哪些用途,若题目和立意不变,能否把本文的第一人称改换成第二人称你或第三人称他?三者比较借助第几人称更好些? 转身李汉荣 一转身,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。在人海里,想第三打捞到她,第三与她相遇,就算匆匆一瞬,都是不可能了,不可能了。 在都市,在广场,在车站,在机场,在大街,在超市,在乡野,在人流聚散的地方,我常常有这种感受:转身,就是诀别。 在旅途上,这转身的频率更高,体验更多,一转身,那个清丽的少女不见了,她失踪于汹涌的街市人潮;一转身,那个熟女不见了,她那样端庄,贤淑写满了她的表情,然而,呼啸的列车载走了她;一转身,那个老者不见了,这是我极少见到的经典老者,满头银发,一身素净,眉宇间透出气定神闲的沉静和慈祥,一转身,他不见了,车门关闭,车轮转动,不知把他带往何方,我甚至没看见他的背影。 那一次我在北京火车站等车。在拥挤的人流里,我不小心踩了右侧一个青年。我正筹备道歉或同意责备,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,他说:对不起,我挡着你了。我居然被感动了,只顾赏析这张善良的、有教养的脸,只顾赏析这江南的表情,水的表情,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,把最诚挚的心情告诉他。当我突然记起,正要张口表达,人潮猛然涌了过来,一转身,我已找不到他,只看见攒动的人头,闪动的各色衣服 还记得那年春季,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,山路两旁开满野花:灯芯花、野草莓花、苜蓿花、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,清澈如镜,温顺如绸,淙淙的水声像妈妈轻唤哪个的小名。四周的群山,一律被松树、柏树、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。闻着花香,听着水声,看着山色,我恍然已走进古时候,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。 正在此时,迎面走来一位小姑娘,她头上插了几朵野花,手里拿着一束菖蒲,漂亮的脸上满是羞怯,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。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,我怕她受惊。于是我停下来,给她让路,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,赏析着她的背影,却记不清她的双眼和脸到底是什么样子,匆匆一瞥里只得到好看的朦胧感觉,或许,或者是肯定的,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,只有这一次,在她还是小姑娘的时候。 我忽然感到十分失落和惆怅。如何解决呢?我想多看她一眼,看仔细些。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珍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生,这或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,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,你不了解你是多么漂亮,你像花一样盲目,我不由自主地转过身来,沿着小姑娘走去的方向走着,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,出现了一个三岔路口。 我已经没办法了解小姑娘走进了哪一条路径,就那样一转身,她消失在命的路径,或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可以踏上的路径 冬季,已经非常冷了,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来,遭遇袭击的当然是没钱人,最可怜的是乞丐。乞丐不多,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大家冬眠的良心。在南大街路口,我看见一位衣服褴褛的中年乞丐。我急忙赶回家,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找他。 可是来到南大街,已不见了他,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,又在北大街找他,最后我来到丁字街,还是没找到他,却遇见了一个老年乞丐,一转身,苦难交换了方向,交换了背影,但苦难的身份没改变,都是苦难。于是我把防寒服披在这位贫苦老人的身上,期望他降低的体温能稍稍回升,期望降温的人性能稍稍回升。 我由此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,一转身,他们到哪儿去了?而文明,你能否追上去,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,或者握起那空空的手,仔细看看他们的双眼?他们到哪儿去了,一转身? 一转身,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;一转身,门前的那只鸟已无影无踪;一转身,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;一转身,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;一转身,爸爸已经走远,新垒的坟上,墓草青青 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,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,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,诗一转身变成散文,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等一等,等一等,能否再转回来? 有人形容读后的感悟为动人心魄!我想还可以用振聋发聩来概括吧,总而言之,这篇散文能传递给每一位读者巨大的警醒力、深刻的启迪性,是发人深省的! 大千世界,人海茫茫,转身就意味着诀别,心头的失落与惆怅,无以言表。作者以一颗敏锐的心,捕捉转身之精彩瞬间,挖掘出转身的深意:回味往昔的美好瞬间,珍惜目前的每分每秒,在珍惜生活与热爱生命中,愈加幸福地生活,走好生活的每一步,不然就会留下失去后才了解珍惜的痛心和遗憾。 作者不只从面上叙写无数次的转身后的痛心与遗憾,还精心选取日常经典的画面精雕细刻:车站中,善良的青年转身离去;那年春季,在秦岭深处,一转身错失了纯真的女生的模样;南大街路口,我充满爱心地探寻转身而逝的乞丐。 作者巧用第一人称,聚合时空,精心塑造一个个闪耀着人性真善美的转身画面。从内容上看,形散而神聚,有别人对我的关爱,有我对别人的关爱;从性质上看,转身之际充满着温暖人心的感动。这类或详或略的生动细节,传达出作者心灵的震惊。 从多个侧面、角度,全方位来展示转身内在的意境,让作者(我)这种丰富的阅历、深沉的感悟撞击着阅者的心扉,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。通过我的亲眼所见,亲耳所闻,亲身领会、感悟,增强可信性和感染力。我见,我听,我感,我思,我悟,我悔,我憾使得行文自由灵活,转换自然、不突兀,内容丰实充盈,使文章选材极具典型性与代表性,更容易收到动人心弦的艺术成效。 所以本文的第一人称不可换,由于转身涉及的对象有你有我更有他。我的转身是串联文本的线索、结构脉络,使得思路更明确,情节复杂而不紊乱! 第一人称,是叙述人称的三种方法之一,表意更直接,不论作者是不是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,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历程或者是亲眼看到、亲耳听到的事情,便于直抒胸臆。 第一人称的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、亲切的感觉。 在记叙、抒情一类文章中,叙述人以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出现,以我自称的即第一人称。 文中的我可以是作者本人,或作品中的虚构人物;也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。我需要和作品中别的人物发生种种关系,并对人物\事件等起说明和见证用途。这种叙述方法常给人以亲切真实之感,但笔触所至,只能限制在我所历程或耳闻目见的范围之内。 从作者方面来讲,它更有益于直接表达作者我们的思想感情。 如魏巍《我的老师》记的是真人真事,通过第一人称的手法,非常自然地流露出作者对蔡芸芝先生慈爱公平之心的敬仰。 鲁迅的《故乡》是小说,文中的迅哥(我)有作者的影子,文章通过第一人称手法,通过我的所见所闻,深刻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的衰败和萧条,表达了自己对新生活的渴望。因为使用第一人称,给人的感觉是真实、亲切的,因而也为作者直接表达(或宣泄或流露)感情提供了便捷。但它也有局限性,即所写的内容不可以超越我耳闻目睹的范围,所以对于广阔地反映现实生活方面还是有肯定的局限性。 第一人称的妙处 1.容易拉近与读者距离,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。使文章更具真实性,故事性(曲折性或波折性),更生动形象,使读者能更具体地领会作者心情, 2.便于抒发情感,进行细致深入的心理刻画。通过对我的细致描写,来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考虑. 3.使故事情节叙述杂而不乱,情感愈加动人。 文本类阅读篇目是林徽因的《窗子以外》(文本略) 第6题考查到了第一二两种人称的使用方法: 作者交替用你和我两个不一样的人称,其中蕴涵着什么样的态度?请结合全文进行剖析。(6分) 要做好这道题第一要知道三种人称有哪些用途。 第一人称我有哪些用途: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,,拉进作者与读者的距离,使情境看上去更为真切,,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。增加对事情对人物叙述的真实性,让读者感觉描述的所有是作者亲历的。(真实) 第二人称你有哪些用途:这种写法像是我向你诉说衷肠,一下子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,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。犹如面对面议话一样,读时让人倍感亲切。(亲切) 第三人称有哪些用途: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,可以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。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,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,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叙述的办法,看上去比较客观公正。(自由) (1)你、我代表了两种不一样的生活视角(内容):两个不同的世界,两种不相同的生活。 a我观看自己生活的视角,代表窗内生活,是奢侈、悠闲、烦闷、无聊。 b你观看别人生活的视角,代表窗外世界,是劳作、奔波、挣扎、穷苦。 (2)作者的情感态度:用我和你两种人称,作者有意把窗内窗外两个世界对立割裂开,窗外的你没办法理解窗内,窗内的我也没办法走进窗外。窗子内外有永远不可以消除的隔阂,如你与我的距离。窗外有那样多美好,你我不可以只不过一个旁观者!如此的生活态度是罪过,我你之间应该消除分裂,融合为一体,成大家。 阅读文本《船过青浪滩》(略)第三领会我的妙处。 小说中安排了我这个人物,主要有哪些用途?请简要说明。(6分) ①结构上: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,使内容愈加紧凑、集中。 ②手法上:运用第一人称,我是故事的见证者,增加故事的真实性。 ③内容上:多角度多侧面表现有关内容,使得情节表现更丰富精彩,更便于写所见、所闻、所思、所感。借我的反应,侧面表现青浪滩的凶险,感染力强:船过青浪滩时,我头晕目眩失声惊叫。 ④情节上:我推进情节进步。因我去压船篙,最后致使意料之外发生。 (答出三点即可,答出一点得1分,答出两点得3分,答出三点得5分,意思对即可得分)